泰山文化――石敢当文化
泰山石敢当是远古人们对灵石崇拜的遗俗。山石被神话为人格,是我国流传较久远、影响地域广大的典型民俗现象,属于中国的镇物(避邪物)文化。其民俗事像的特点是:以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各种实际的灾祸危险以及虚妄的神怪鬼崇带来的心理压力,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与恐惧。镇物民俗文化具有神秘的俗信气息和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泰山石敢当不难想到“重于泰山”、“稳如泰山 ”、“安如泰山”和“泰山压顶”这些成语的内涵,并由此增加几分对泰山的敬意。泰山以其悠久的历史和雄伟高大形象,成为全中国的镇山。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一种信仰使泰山的每一块石头都禀赋着正义的力量,成为中国家庭的保护神。可以说,泰山的名字就是一种象征:它是和平安宁的承诺,是富足繁荣的的象征。
泰山石敢当习俗以石刻为有形载体,与无形的口传民间故事共同存在。现泰山区邱家店镇前旧县村仍保留有古老的“石人老爷”石头雕塑(已考证此为初之源)。山西乔家大院也有制作精美的泰山石敢当。
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山石敢当”习俗榜上有名。
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旧时汉族宅院外或街衢巷口建筑的小石碑。因碑上刻石敢当字样,故名之。作为汉族民间驱邪、禳解方法之一。此风俗始盛于唐代。石敢当立于街巷之中,特别是丁字路口等路冲处被称为凶位的墙上。石碑上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字,在碑额上还有狮首、虎首等浅浮雕。泰山石敢当习俗从内涵上体现的是“保平安,驱妖邪”,据考证来源自泰山区邱家店镇前旧县村,现已遍布全国,远播海外。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泰山石当”故事群,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之”。
石敢当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样式,有浅浮雕的;有圆雕的;有的刻有八卦图案;有的什么装饰也没有,只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
石敢当的用意从压不祥,辟邪发展到驱风、防水,辟邪,止煞、消灾等多种功效。宋代出土的唐大历五年(770年)的石敢当上刻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文字,可以看出当时石敢当的作用。
- 上一篇:研发公司《和谐》获“玉华奖”银奖
- 下一篇:研发公司赠新婚员工《龙凤佩》